乐乐捕鱼全新升级

浙江温州鹿城区:让慈善活力在“家门口”焕发

转自:民政微语

近年来,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以“善行浙江”金名片试点为契机,积极推进慈善资源下沉社区,弘扬“亲仁善邻守望相助”的社区慈善文化,不断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巧搭服务网络

实现“慈善处处可享”

鹿城区坚持政府搭台、社会参与、群众获益,充分整合社区公益慈善力量,让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乐享慈善资源。鹿城区慈善综合体获评浙江省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,2个社区(村)慈善工作站入选省级示范站。

以“可及服务”打造吸引力。鹿城区民政局制定《慈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实施方案(2023-2025年)》和《关于建立社区(村)慈善工作站的实施意见》,填补基层慈善网络建设制度空白;建成枢纽型慈善综合体,辐射串联14个乡镇(街道)慈善服务中心和94家社区(村)慈善工作站,搭建起“1+14+94”三级实体服务网络。

以“善亭文化”激活生命力。鹿城区民政局深入挖掘以红日亭为代表的“善亭文化”内涵,全域实施“一街(镇)一亭一品一特色”计划,引导“冬施热粥夏送伏茶”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,打造“红日筑梦”“三乐学堂”“吴老师无墙壁德育课堂”等特色“善亭”项目40余个。

以“示范引领”凝聚向心力。鹿城区联动社区、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资源,打造强大的慈善“磁场”。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充分整合公益慈善力量,创新打造“善馨三重奏”慈善品牌,以“水心亭”为圆心,布点建设“爱心食堂”“怀老站”等社区慈善服务站点,年均服务群众6万余人次。围绕残障群体尤其是孤独症群体的出行、就业、社区融合等方面需求,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、南郊街道丽庆社区构建支持体系,探索打造“无障碍社区生活圈”。

专注培育孵化

实现“慈善时时可为”

鹿城区民政局围绕“一老一小一特”群体,整合政府部门、慈善组织、企业等资源,精准打造独具特色的“善亭文化”“怀爱桑榆”“点亮星星”“助在身边”“职等你来”五大慈善品牌。

强化督导培育。鹿城区民政局创设“鹿善学院”,联动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,在项目设计、品牌打造、规范管理等方面开展督导。温州医科大学实施的“肤生工程”、鹿城区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的“崇军惠民”公益项目荣获“浙江慈善奖”。红日亭敬老生日会进社区、雨花敬老温暖相伴等5个项目荣获“温州慈善奖”。据统计,鹿城区共有企业冠名基金58只,街(镇)公益慈善基金14只,社区专项基金69只。

近日,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慈善综合体开展“弘孝慰老”活动,为居民提供量血压、测血糖、肩颈按摩、理发等服务。供图/温州市鹿城区民政局

个性品牌“量身定制”。鹿城区慈善力量坚持在满足不同领域、不同群体帮扶需求上深耕细作。“不能等的声音”项目聚焦老年群体,广泛开展倾听式陪伴志愿服务,服务时长超7万分钟;“益鹿同行”项目聚焦困境儿童,开展心理辅导和学业支持,服务青少年近5000人次;“壹星同行”项目聚焦残障群体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。

提质扩面“公益矩阵”。鹿城区民政局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打造创新型慈善项目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切口小、立意新、受众广的慈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、专业指导。2024年以来,区民政局支持“记忆包裹”“邻里益术家”“十里聚光千里聚情”等公益项目10个,其中4个项目获温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金奖、银奖,全区累计投入公益创投资金312万元。

强化数字赋能

实现“慈善人人可为”

鹿城区民政局坚持数字赋能,创新推出“慈善鹿城”数字化应用项目,让慈善变得触手可及。

推广“指尖公益”,方便快捷。鹿城区民政局推出“慈善事业一个码”,创设慈善参与“一码通”、慈善积分“一键算”、捐款流向“一扫清”3个多跨应用场景,线下覆盖社区小区和店铺商场,线上贯通“浙里办”APP和微信公众号,让每一名鹿城百姓都能随时随地参与慈善。系统正式运行以来,注册人数超5万人。

促进“双向奔赴”,精准高效。鹿城区民政局聚焦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,梳理全区5400户低收入家庭需求信息,整合33类公益慈善组织资源,让群众困有所诉、难有所助。2024年以来,鹿城区民政局累计为6750名困难群众提供节日慰问、助老助残、精神慰藉等服务,解决低收入群体急难愁盼问题1.2万余个。

打造“阳光慈善”,安全放心。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,鹿城区民政局坚持一手抓促进发展、一手抓规范监管,出台《“阳光慈善”专项行动方案》,采取专班进驻、专项审计、专题约谈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,对全区36家慈善组织展开全方位“体检”,同步开展“阳光账本”行动,选取3家慈善组织开展试点,通过社会化监督方式,为慈善工作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实要素保障,慈善组织在慈善中国、“浙里有善”平台信息公开率达100%。此外,鹿城区民政局积极对接区慈善总会,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,不断完善慈善捐款可查询、可追溯的智能反馈机制,让每一笔善款都在阳光下运行。

Powered by365站群